问政江门丨新会:距离千亿GDP强区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23-01-19 16:46:52

  足球巴巴2021年9月,新会区委在区第十四次党代会上立下“军令状”: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要突破1000亿,在全市率先迈进千亿GDP强区行列。

  作为广东老牌工业强区,新会区工业基础扎实,龙头企业汇集,资源要素齐备,2021年GDP已达896.14亿元,同比增速8.9%。如能保持发展势头,要在2023年GDP突破千亿本是水到渠成,然而,疫情的冲击却带来了变数。

  2023年如期而至,被江门市委赋予“首善之区”定位的新会区,能否顺利冲刺千亿GDP强区?新会区距离千亿GDP强区还有多远?

  看天时。当前我国正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随着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市场主体活力、居民消费潜力和产业升级动力将有效释放。如能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个重大平台建设等重大战略发展机遇,新会区将有望蓄势突破,跨越发展。

  看地利。历史上,新会区一直是四邑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区位交通优势显著,资源禀赋突出,也因此积累下扎实的工业基础。如今的新会区,工业产品门类多、体系完备,涵盖工业41个大类中的34个,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以及古典家具、新会陈皮、小冈香、五金不锈钢四大传统特色产业格局。面对疫情冲击,新会区产业大盘表现依然稳固,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2021年GDP达896.14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GDP达662.79亿元,GDP总量稳坐全市第一,跃居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42位,跻身省百强区县22位。

  看人和。在全市上下谋划新一发展的关键节点,江门市委、市政府赋予了新会区“首善之区”和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的定位。厚望如山,催人奋进,新会区迅速表态,全区上下务必扛起“首善之责”,持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弘扬“古兜精神”“围垦精神”,练就苦干实干巧干本领,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树立“新会标杆”、跑出“新会速度”。

  从全市层面来看,新会区已连续多年稳坐GDP总量全市第一,在各维度的成绩均颇为亮眼。新会区的短板在哪里?去年,新会区选取了江苏南通市海门区和广州市增城区作为比学赶超对象,或许能从它们身上找到答案。

  先看海门区。近年来,海门区聚焦产业链式发展,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产业规模、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总量接连攀升,在南通市各县区中率先过“千亿”,特别是“十三五”期间GDP连跨4个百亿级台阶,2021年GDP已达1569.33亿元。

  再看增城区。增城区近年的产业发展重点同样放在产业链上,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重点培育“芯”“显”“车”三大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GDP从2012年850亿元上升到2021年1266.66亿元。

  将目光拉回新会区,当前新会区虽已确立明晰的产业格局,但在产业链打造上仍有欠缺:一方面,对龙头企业的依赖程度较高,产业层次总体偏低偏杂;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仍较小,产业集聚能力有待提高。此外,纵观国内各千亿区县的发展路径,可留意到,千亿区县基本上都有前瞻性和稳定性兼具的政策支持、成熟度较高的产业条件和与之相配的人才基础,在这方面新会区虽下了不少功夫,但仍有提升空间。

  瞄准上述短板,新会区近年提出了“千亿产业链”的口号,高标准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高质量推进“三大组团”,聚力“六大特色园区”,并出台了“科创十条”“葵乡人才十条”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为产业链打造营造良好生态。在近日印发的《新会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新会区更明确提出,将扎实推进强链、补链、延链、稳链工作,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新材料产业集群两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巩固提升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和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两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新能源产业集群三大先进制造业新兴增长极,高起点壮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力争到2025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

  告别过去,需要勇气,求索未来,需要智慧。2023年,新会区要顺利完成冲刺,必须积极开拓思路,主动作为,坚持实体为魂、制造为本,以创新作为拉动新一轮发展的主动力,攻克短板造环境,聚焦发展造空间。

  一是“慧眼识珠”。近年来,广深等城市的地价上涨、劳动价格上升、生产成本提高,第二产业纷纷转移,“抢滩”大城市成为各中小城市的“常规动作”。要承接来自广深等城市的资源,新会区有很好的条件和基础,但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产业的精准对接,同样考验功力。近年,新会区在新能源产业的布局上交出了不错的答卷,不仅培育了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企业芳源股份,更瞄准产业链发展需求,成功引入了新能源电池巨头企业中创新航,加快天赐、科达利等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建设,为培育新能源动力电池千亿产业链打下了良好基础。迈入冲刺阶段,新会区除了需要继续锻造“硬实力”,还需要在各种风口中找准方向,根据自身产业特征主动布局,在积极引入龙头项目的同时,也应培育识别“小而美”“小而精”项目的“慧眼”。

  二是善于“借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会区近年大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出台“科创十条”等政策,实现科创实力显著提升。然而,与周边城市标兵城区相比,新会区仍有不少进步空间。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企业的总部大多在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在大湾区的融合过程中,各座城市形成分工合作,产业协同发展。创新、技术、人才、资源等要素在合作中流向珠三角各城,形成真正意义的合作产业带。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新会区应主动学习先进地区的核心技术、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借力”实现自身发展和创新,促进生产专业化,扩大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生产,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加快转型升级的进程。

  三是“固巢留凤”。评判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与GDP增长相辅相成,同样值得重视。在过去,“人才跟着产业走”是主流,但随着劳动力供求形势的变化,“产业跟着人才走”已成为新趋势。要适应这一趋势,人才是关键,而要留住人才,单靠一个经济指标的“拔尖”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品质、深入构建人才服务体系等方面发力。只有解决好人才在职称晋升、子女就学、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才能吸引、留住各类人才,从而发挥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性发展,为千亿GDP强区冲刺提升“加速度”。